鹿亭,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中说,梁代隐者孔佑在这里救了一头中箭的鹿,建亭护养之,这个村名为“鹿亭”,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 白云桥就在鹿亭东1 5公里的晓鹿溪上,刻在桥东侧的一副桥联是:“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 原来这座白云桥南通鄞县,北达余姚,是鄞县和余姚的界桥 白云桥,桥下的山溪俗称大溪,古称长涧 《四明山志》中说:“长涧从斤岭发源,至它山,入鄞江,皆两山夹出 ”大溪全长20公里,流经中村的最宽处达百米,而白云桥正好建在桥南的牛山和桥北盘山的山体延续部份,称石门谭,即成为白云桥基底岩石,桥边山峦高耸,翠碧如黛 唐·方干有“流水随寒玉,遥岑拥翠波”诗句 离桥1公里的下游,就是碧波千顷的鄞县皎口水库 登临白云桥,犹如上天梯,桥全长25 3米,原共有石阶96级,南边有48级,北边现尚存30级,18级已在修筑公路时填没了 满月形的桥孔直径12 65米,桥面下宽上窄,桥顶的宽度仅3 3米 因此明代诗人王锡衮有诗赞道:“飞梯何经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 横空贯索插云溪,补天镶地真奇绝” 白云桥全景白云桥全景拱桥的桥面上共有16根望柱,最高处的四根望柱上刻有两对雌雄狮子,桥身的东西两边各雕有两只镇水神兽,据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的好水之蚣虫夏,至今都完好无损 由于桥洞的拱圈已超过了半圆,达正圆的三分之二,因此这座块石陡拱式单孔石拱桥,犹如长虹临空,显得轻盈俊秀 为了增加上桥行人的安全感,桥面两侧各有9块长2米的护拦,并增设3-5米的引道,因此减少了上桥的陡坡度,而又加强了拱桥的稳固性,于是桥的西侧刻着:“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的桥联,是对白云桥造福于大溪两岸村民的写照 与这座又高又窄的白云桥相配套的,是南边与拱桥连接的20个蹬步石,这种山溪上特有的水上蹬步,不铺桥板,洪水可从石步磴间漫流而过,行人也可踏石渡水 它的原理相当于现代建造水库堤坝的溢洪道,起到溢泄洪水,保护桥身,增加桥身长度的作用 浙东民间工匠巧妙地利用当地地质地貌,因地制宜建造溪桥的聪明才智,使这座已历百余年沧桑的白云桥巍峨依旧,也使我们这一代人为此而倾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