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时的蜀汉皇帝刘禅,却不像一个可以继承乃父遗志、光大蜀汉基业的人。
从诸葛亮对刘禅不厌其烦的叮嘱和劝诫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刘禅(时年二十一岁),很可能已经有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表现,如公私不分、赏罚不明、亲小人远贤臣,等等。换言之,诸葛亮很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位少主绝不是一个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帝王,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守成之君。
所以,倘若诸葛亮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北定中原的大业,那么当蜀汉帝国真正交到刘禅的手上时,其前途和命运恐怕就堪忧了。也许正因如此,诸葛亮才会在这道奏疏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这一年,诸葛亮已经四十七岁了。虽说正当盛年,但以古人的平均寿命而论,他肯定不敢指望自己还能活很久。事实上,诸葛亮也的确在短短七年之后,便因戎马倥偬、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了。因此,诸葛亮才会在生命的最后这段岁月里,以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近乎偏执的姿态,不惜耗尽蜀汉国力,对强大的曹魏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