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 蔡闻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 李 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云峰 □中国国际救援队原行动队长 刘 刚 中国国际救援队原行动队长 刘 刚 本报记者 高 阳 李珍玉 任琳贤 □本报驻墨西哥特派记者 刘旭霞 □本报驻荷兰特约记者 荷 芃 7月16日以来,河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的暴雨、特大暴雨。据统计,仅在20日下午16~17时,强降雨中心郑州市的雨量就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去年该市1/3的降水量,突破了有科学记录以来大陆小时降雨的历史极值。暴雨之下,郑州等地区发生严重内涝,交通瘫痪、房屋被淹、居民被困、停水停电等消息纷纷传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2日,此轮强降雨已造成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多方驰援,抢险仍在继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根据汛情发展,于7月20日提升战备等级,紧急调派焦作、许昌、漯河、新乡、商丘、驻马店6个支队开展人员搜救、排水排涝、转移群众等工作。中部战区紧急调派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以及车船等各类抢险物资连夜赶赴河南救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7省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也迅速响应号召,携“龙吸水”大功率排涝车、远程供水系统及其他抗洪抢险救援装备紧急驰援河南防汛……铁路、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都在恢复之中。 除了“国家队”强有力的保障,一系列自救、互救的暖心举动也在全城,乃至全国传递,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守望相助。郑州5号线地铁里,被困数小时的500多名市民等来救援时,一句句“妇女儿童先走”“让晕倒的先出去”“没事,靠着我就行”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在上海出差的龚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为郑州市家中临产的妻子呼救,邻居们不到两分钟就迅速找到他妻子,并安全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河南许昌市,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暴雨中挥舞着双臂,拦停过往车辆,因为前方水深会有危险……很多志愿者和市民们还建立起通信群,“有孕妇和小孩”“已经昏迷”“被困火车”“房屋倒塌”“24小时没有吃饭”……这些信息在群里相互传递,所有人一起救助。在网络平台上,“河南加油”“河南一定行”“和河南一起扛”等话题引来全国网友的加油助力,各类救助信息被迅速转发扩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1日,企业救灾捐款数额已突破17亿元,众多明星、网友也通过各类平台捐款、捐物。 《生命时报》的员工杨柳家住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附近,他介绍,暴雨后,道路积水深度一度超过1米。7月21日上午,郑州暴雨短暂停歇,洪水也基本退去,道路上都是泥巴和抛锚的车辆,邻街门面房受灾严重,大部分药店、超市、水果店 、蔬菜市场等已经在打扫卫生,部分恢复营业。一位在荥阳市汜水镇参与救援的志愿者王倩告诉记者,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如城市,损失更为惨重,现在路上空无一人,很多房屋被淹,水泡后担心裂开,无法居住,救援队伍已带领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根据最新的雨情监测,北方降水已明显减弱,但仍在持续,雨带有北抬趋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还有大到暴雨,需警惕城镇内涝和山区地质灾害。截至本报发稿,各路救援力量还在不断增援河南,抢险工作仍在紧张推进中,“全国一条心,有灾一起扛”的精神充分显现。 暴雨为何出现极值 河南这场雨究竟有多大?据郑州市气象部门统计,自7月17日20时到20日20时,郑州三天的降雨量达617.1毫米,而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毫米。也就是说,郑州这三天的降雨量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量。其中,7月20日16~17时,郑州一个小时的降雨量就达到了201.9毫米,小时降水突破了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而此前全国1小时降水量历史记录是中国台湾澎湖的214.8毫米,而这是强台风才能带来的降水量。 在华北黄淮地区,特别是河南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过程。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苏爱芳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共遭遇过五次强降雨,其中,最严重的一次为“75·8”, 即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台风尼娜影响造成的特大暴雨。但此次河南暴雨过程,一小时最大降雨量、日最大降水量均超过“75·8”,综合考虑各种指标,研判为这次暴雨达到特强等级。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此次河南暴雨是前所未有的,主要由四大原因导致: 一是大气环流形势稳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大陆高压分别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导致两者间低值天气系统在黄淮地区停滞少动,造成河南中西部长时间降水。 二是水汽条件充沛。7月中旬河南处于副高边缘,对流不稳定,能量充足,18日西太平洋有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受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大量水汽向我国内陆地区输送,为河南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降水效率高。 三是地形降水效应显著。受偏东风急流及低涡切变天气系统影响,加之河南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抬升辐合效应,强降水区在河南省西部、西北部沿山地区稳定少动,地形迎风坡前降水增幅明显。 四是对流“列车效应”明显。在稳定天气形势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伏牛山前地区发展并向郑州方向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导致降水强度大、时间长,引起局地极端强降水。 暴雨预报是公认的世界难题 在如此狂暴的极端暴雨来临前,不少人提出,天气预报难道不能精准预测或提前预警吗?陈涛介绍,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都有环流异常的因素,出现时间没有特定规律可循。或者说,极端天气发生发展规律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据悉,在天气预报中,暴雨预报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即使是发达国家,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也仅达22%左右。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不能提前预知发生的准确位置。 除中国外,欧洲多国、北美墨西哥等近日也都遭遇暴雨。自7月13日起,德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据德国科隆施塔姆海姆雨量站的记录,24小时降雨量超过了150毫米。德国西部由暴雨引发的洪水导致160多人丧生,1300多人下落不明,受损车辆不计其数,房屋、桥梁、公路、铁路等严重受损。同天,山洪又袭击了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此次洪灾主要发生于德国农村地区,受灾地区交通、电力与通讯网络瘫痪。此外,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均遭遇洪灾,流经荷兰和比利时的默兹河水位暴涨到历史新高,导致荷兰紧急疏散近万名居民;比利时上千户断电,30多人丧生,比利时首相亚历山大·德克罗表示,“我们仍在等待最后审判,这次可能是比利时有史以来最具灾难性的一次洪灾”;流经瑞士首都伯尔尼的河流在7月16日(当地时间)以560 立方米/秒的破纪录流速决堤。 7月20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也突然遭遇强降雨,造成城市多个地段积水,墨城国际机场附近一些地段积水甚至达到膝盖部位。墨西哥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与许多城市将水引入河流不同,墨西哥城本身是在湖泊之上建造而成,因此经常面临洪水的困扰。目前,墨西哥处于雨季,降雨量较旱季大量增加,再加上土壤渗透性较差,雨水渗入地下的速度较慢,并且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壤面积,因此墨西哥城一到雨季便面临内涝问题。 欧洲各国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雨是此次特大洪水泛滥的公认原因之一。自19世纪以来,人类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致使地球升温约1.2℃,而气温每升高 1℃,空气中的水分就增加7%。创建欧洲洪灾预防系统的水文学教授汉娜·克洛克认为,气候变暖会加速海洋湖泊中水的蒸发,致使更多水分进入大气层,从而引发强降雨和极端天气。 克洛克教授说,此次洪灾还暴露出德国洪水预警系统中的“断点”问题,导致居民未提前得知洪水来临的消息。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副所长弗里德里克·奥托认为,当局应迅速普及洪水风险教育,因为人们并未意识到天气是可以致命的。欧洲政客还指出了城市规划与布局中的不足。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长聘副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蔡闻佳说,科学上很难对单一极端灾害事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作判定,很难说这次河南暴雨就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气候变化会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自然·气候变化》上一项研究称,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显著增加了全球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幅度高达37%。所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对社会的危害。 要把“罕见”应对变为“常见”应急 蔡闻佳说,目前,一些科研团队已经在做专项评估,比如气候变化对气温、降雨、洪涝、干旱和森林大火等的的影响,除了系统全面的评估,还要进一步细化到不同省份、地区。以前认为洪水发生在四川、云南等省份,伴随气候变化,未来可能看到,不常遇到这类灾害的地区也会受到侵扰。如果这些地方没有提前储备应急、经验不足,就可能出现措手不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带给我们的冲击可能将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罕见”应对变为“常见”应急,每个省份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事件不尽相同,如台风、暴雨、暴风雪等,要根据地域气候特点,从基础设施建设、救援储备等各方面做好应急预案。 “这次暴雨是极端性天气事件,不常遇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说,现阶段我们只能趋利避害,尽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同时反思与灾后重建,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预警范围不够大。早在17日,气象部门就预警暴雨发生中心在焦作市,但因为时间、位置略有偏差,暴雨中心来到了郑州。这其中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一个地区防范暴雨,其他相邻地区也应做好准备,扩大预警的范围,也能提前准备防护与疏散。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群众的防汛认识方面也凸显不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云峰说,城市规划设计的日降雨量标准是按照常年最大24小时降雨量确定的,但此次郑州一天(457.5毫米)下了大半年的降水量,显然是始料未及的,放在任何地方都是罕见的大灾。今后在城市规划方面,必须考虑内涝防治设计与城市规模相匹配。当然,一味增加工程设计也不合理,要结合经济、工程标准等因素综合考虑。另外,此次暴雨灾害最令人痛心的是,多人因被困地铁而丧生。近年来地下空间安全事故频发,与地下空间多头管理、与城市整体协调性不强有关,今后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加强地下空间统筹,针对地下空间制定更全面的安全预案。 专家们表示,防汛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他极端天气也是未来我们随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必须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即提高城市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能力。 应急需要常态化。中国国际救援队原行动队长刘刚说,我们应该将应急预案做得更全面,从政府部门、应急专业队伍,到民间应急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学校、地方团体等),应该有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各级组织管理架构中的职责权限要明确到人,指定到点,防止推诿扯皮和出现盲区,建议有组织的地方就成立相应的应急队伍,根据辖区大小和人员规模,灵活调配队伍编制,根据地域内灾情特点,储备好相关应急物资器材,按计划组织队伍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定期检查储备物资器材的数质量情况,确保良好的应急能力和战技性能。尤其应当注意,每当大灾大难,医院等关键部门不能停摆,更应提前储备好物资器材和设备,至少保证7~15天以上的使用,全方位做好各项预案,并提前搞好针对性演练。 增强基础设施抗灾韧性。刘刚表示,这次灾难过后,各责任主体都要不留死角地排查一下,防止地基下陷,建筑物结构变形而后患无穷,需要修建或翻新的建筑,特别是地下管线、排涝设施、供电照明设施等,应尽最大限度整改重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得到可靠保障。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海绵城市”,通过建设城市河涌、湖泊、湿地、公园等,让常态下的雨水向地下渗透,排出地面积水。李迅表示,如果遇到特大暴雨还需采取另外措施,总体来说,城市排水工程应与城市规划相适应,与道路、防洪、河湖水系、绿地系统、环境保护、低下空间等相协调。另外,需根据地势考虑雨水管渠的设计,留足城市防涝空间,一般按照陆面允许水深限定值进行推算,当雨水无法依靠重力排流时,高内涝风险位置应该设置雨水泵站。 提升城市应急管理。刘刚表示,极端天气的预测确实存在难度,但相关部门应尽可能让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并有科学简洁的解读和指导。例如,焦作市当初预警的“预计降水500毫米”是什么概念?下暴雨时,城市内有什么危险,哪些地方不能去,该不该停课停工等,都应给出具体提示。灾情信息的及时传播既高效又暖心,可最大限度避免财产、人员损失。同时,根据预警,各机构要及时责令所有人强制执行避险逃生措施。 提高每个人的自救能力。刘刚说,隐患就在身边,大众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险的常识、安全逃生意识,以及自救互救技能都比较薄弱。目前,普及这些知识技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大家养成关注极端天气预报和灾情播报的习惯;平时不论去哪里,都要先留意紧急出口和安全逃生路线;学习一些游泳、划船等技能;在家或车内准备些便携逃生物资。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专家们呼吁,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蔡闻佳说,特大灾害背后有气候变化做推手。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必须有危机意识,比起救灾,保护生态环境才是真正的减灾和防灾。国家已经明确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抵消碳排放总量),每个人都是实现目标的一份子,从我做起,节能减排,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筷子,多参与植树,保护自然。 最后,专家提醒,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破坏性严重,灾后还可能引发房屋倒塌、漏电、有害气体泄漏、火灾等次生灾害。河南等北方地区强降雨还在持续,东南沿海降水也将增多,如遇洪灾,一定要警惕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和传播,做好卫生防疫。注意饮食安全,不喝生水,尽量喝密封桶装水、瓶装水或烧开后的水。在家加工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即使食物暂时短缺,也绝不能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洪灾后有大量垃圾需要处理,一定要戴上面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不要直接接触垃圾。 暴雨突袭,如何自救 当暴雨洪灾来袭,普通人如何开展自救、互救,是必须补上的一课。 路上手拉手往高走 暴雨天气,人应该待在高处的家中,尽量不外出。如果在街头行走,要注意躲避危险因素。 不要在高架桥下、涵洞、地下场所等地避雨,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建筑的高层避雨防洪。如果居住在靠山靠河地段,要去山坡上躲避,留神泥石流、滑坡和塌方。 远离路边的井盖、井漏、雨篦子和下水道,即使是会游泳的人,在漩涡的巨大吸力面前也很难逃生。远离城市中的老旧建筑和施工场所,因为其在暴雨和大风中可能会出现墙体垮塌和建筑材料漂移压埋的风险。远离电线杆和断裂的电线,同时避开铁塔、广告牌,避免雨中触电和物件坠落伤人。不要靠近化工厂和储藏危险品的仓库,以免泄露或渗透出的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健康。 户外行走或乘车,要小心触电。如果触碰金属物体(前方物体)有电麻感,应紧急后撤。若是向前行进过程中,腿脚有触电感,要立即并拢双脚,防止“跨步电压”造成伤亡。同时,双脚同时蹦跳远离触电区域。要是腿部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人,紧并双脚原地不动,等候救援。如果上下公共汽车遇到此问题,同样双脚并拢保持原地不动,同时提醒司机和周围的人,车辆已发生漏电,待司机断电开门之后,再安全有序上下车。 遇到水流湍急的情况,要远离流速大的地方,向水流来向的斜45度方向前进。如果前进困难,可以就近找到高的平台,保持身体平衡稳定,减少身体与水的接触面积。 如果积水较深,可以几个人一起手拉手前进,减少被冲走的风险。不要赤脚走路,一定要把鞋带系紧,避免鞋子丢失后光脚被滑倒、刺伤、划伤。不要到低洼路段行走;不要踩着马路牙行走,因为路沿石连接处被雨水冲刷易松动错位,会出现大的缝槽,极易摔倒导致脚踝扭伤甚至骨折,若此时再被身旁激流冲走 ,后果不堪设想。 地铁水进门就破窗 地铁遇险,要随时留意地铁广播的通知。如果发生车厢灌水、停运,在水没过膝盖前应立即破窗。应迅速找到安全锤,有力气的人员击打车窗四个角,再往中间推,打开车窗迅速逃生。如果没有地铁工作人员指引,逃生要三五成群,有急救经验或年轻力壮的人牵头,贴着墙根,手扶墙向安全出口慢慢撤离。地铁有多个安全出口,最好分散逃出。如缺氧或身体不适,不要滞留,一定要坚持往外走,往高处走。如果车门已经打不开,可双腿略岔开站在椅子上,避免滑倒,抓紧扶手或吊环,拨打手机,等待救援。 开车熄火果断弃车 汽车在暴雨中行进,如果所在区域雨势较大,不要尝试驾车脱险,一旦水位上升,即使处于浅水区,看不到前方路面情况,就要靠边停车,人员撤离。如果暴雨未减退,水位上涨,车辆前进阻力大,应该把车就近停到平坦高地。遇到车辆在水中熄火,如果再次打火不能启动,就要立即弃车逃离。 当洪水在车辆周围上涨,但水并没有流动时,必须果断弃车逃生,人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区域。如果大水在急速流动,千万不要下车涉水,15厘米高的水流就能轻松将人冲倒。如果车门已经打不开,车内备有逃生锤的,应立即破窗逃生。座位上的头枕也可拔下作为破窗工具,可用其金属支架用力敲打和撬动车辆侧窗的四个角。注意破窗时做好防护,避免受伤。 玻璃击碎后,迅速钻窗或开车门逃生,如果上述方法依然打不开,则要保持平静,待水即将充满车厢前(车内外压力趋于平衡),要深吸一口气憋住,然后打开车门迅速逃生。 室内漂浮物准备好 如果居住在老旧房屋或者低洼地势地区,人员要及时转移。低楼层的人员也应及时向高层转移。暴雨发生时,人如果在家中,要关闭门窗。可以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等,封堵好所有可能的进水口,也可配置小型抽水泵。农家院落可用编织袋放进砖瓦(泥沙)堆个围墙。老弱病人等,需提前安排转移。 在转移前,可作如下准备: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怕浸水的重要票证可以用塑料袋、保鲜袋封好,随身携带,或者放置在家中避水的地方。可把这些物品放在电冰箱中,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干燥和安全,关起门再用胶带缠绕好,一般不会被水冲走。 屋内一旦进水,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并关闭煤气阀门等。家中如有游泳圈、充气艇、充气床等物品,可以直接用上,不仅能保障一家人的安全,在必要的时候还能救助更多人。充气床可在一角系上绳子,坠上一个重物,方便漂流后停泊靠岸。遇到险情,要第一时间向亲友发送具体定位与周边特征,然后描述大概情况:是危急还是有风险、能否自主安全撤离、自己的撤离方案与预估脱险时间。 如果水势增大,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空的饮料桶、饮料瓶、泡沫等一切可以漂浮的物品逃生。若已经来不及转移,要就近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坚固牢靠的地方,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雷雨天不要选择大树、高墙等处避险,也不要单独游水转移,要结伴同行。如果已经被大水冲走,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使头部露出水面。不要因为过度惊慌而使动作变形,如果手抓到任何东西,要立刻死死抓住,也许可借力固定停靠或上岸。 除非确保电量充足,否则不要高频率使用手机。手机是目前最方便的通讯工具,也是直接的求救工具,千万不要在遇见洪水时为拍视频发朋友圈而白白浪费电量,更不要高估潮湿环境下手机的稳定性,可随身携带透明厨用保鲜袋,以保护好手机。 逃生时该带哪些东西 转移前,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提前收纳必备物品,制作一个逃生背包。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手机拍摄好家中所有成员的身份证,存于手机相册中,并把身份证、现金、必需药物都放进背包。带上必要的食物和水,切莫携带太多物品。 紧急逃生时,可身体前后各绑5个空饮料瓶,作为简易救生衣。一个大的饮水桶可以在水中浮起1~2个成年人。 具体准备的物品: 食物类:7~14天量的不易变质的食物,如罐头、能量棒、压缩饼干;瓶装饮用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多带纯净水,汛期多发生在夏季,水的需求会更加急迫且量大;非电动开罐器和餐具。 求救类:手机充电宝及充电器、反光物品;毛毯、枕头等保暖物品;口哨、手电筒和备用电池;打火机和安全绳索。 生活类:雨具和结实的鞋 ;急救箱放入药品,包括处方药;婴儿和老人用品;洗漱用品、卫生用品、消毒剂;宠物的食物和水、免疫记录、药物、航空箱、牵引绳;家门钥匙和车钥匙;防火和防水的容器或塑料袋,用来保管重要文件和物品,如保险单据、银行卡、社保卡、身份证等。▲